荒谬的墙
Home Up 荒谬和自杀 荒谬的墙 哲学性的自杀 荒谬的自由 荒谬的人 唐·璜主义 戏剧 征服 哲学和小说 基里洛夫 不思未来的创造 西西弗的神话 注释 译后记

 

荒谬的墙


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感情,总是包含着比它们意识要说的多得多的东西。在心灵中发生的不断的运动及冲动也同样在行为与思维的习惯之中,并且在心灵本身并未察觉的诸种后果中继续进行着。伟大的情感携带着各种不同的天地一一光明灿烂的或贫困痛苦的大地——与自己一起邀游。这些伟大的情感用自己的激情照亮一个独特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又遇到了适
合于它们的气氛。有嫉妒、利欲与利己的世界,还有慷慨大度的世界。一个世界,就意味着一种形而上学或一种思想立场。那些各种各样的感情所包含的真实的东西则将更是如此,因为作为它们主要构成成分的那些激情和带给我们美好世界或引发出荒谬世界的那些情感一样,都是同样混乱元序,同样“变幻不走”,都是既遥远而又“在场”的。


无论在什么转折路口,荒谬的感情都可能从正面震撼任何一个人。荒谬的感情是赤裸裸的,令人伤感,它发出光亮,却不见光迹,所以它是难以捉摸的。而这个困难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也许,真有那么一个人,他于我们永远是陌生的,而且他身上总带有某种我们抓不住的不可还原的东西。但是,在实际中,我熟悉一些人,我能够通过他们的行为、他们活动的总体以及他们的经历在生活中造成的结果分辨出他们来。同样,我实际能够给所有这些非理性的感情下定义,在实际中评价它们,而分析并没有能力把它们的结果统一到知识的范围中去,也没有能力把握并指出它们表现出来
的所有面貌以重新描画它们的世界。从表面看来,我看一个演员演出一百次,也不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

但如果我总结他所演的角色,如果我说,在我列数他演的第一百个角色之后,我对他有了一点更深的了解,那么,人们会感到这种看法有一部分是正确的。这显浅的悸论也是一则寓言,其中包含深义。它要说明,给一
个人下定义,不仅要凭借他的表演,还要凭借他自发的冲动。同样,一种更加低沉的语调,一些心灵深处难以理解而又被它们自己激发的行动以及自己设定的精神立场部分改变了的感情,也都是如此。读者因此可能感到我在确立一种方法。而读者还会感到,这种方法是分析的方法,而不是认识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包含着形而上学,它们不知不觉地背离那些它们有时声称尚未认识的结论。因而,一本书的结局已经寓于它的开头部分。这个难题是不可避免的。我在此确立的方法致使感情但白说,任何真实的认识都是不可能的惟有显象(apparences)能被揭示出来,惟有相应的气氛能让人们感觉到。


这种荒谬的不可捉摸的感情,我们可能在各种不同的然而是友爱的、智慧的、生活的或短命的艺术世界中得到。最开始是荒谬的气氛。荒谬的世界则是终结,而且成为照亮世界固有面貌的思想立场,以使终结独特的、无可改变的面貌——终结从这世界中辨认出的面貌——闪耀光辉。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伟大的作品通常产生于转折路口或饭馆的喧嚣声中。荒谬也是如此。和其他一个世界比较,荒谬的世界更是从这卑微的出身中获取崇高的思想。


在某些处境中,用“乌有”(rien)回答一个有关其思想本性的问题,可能就是对一个人设下的圈套。被爱的存在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如果这个回答是坦诚的,如果这个回答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心灵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空元(vide)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日常连续的行为中断了,而心灵徒劳地寻求重新连接这些行为的纽带——那么,它就被看作是荒谬的最初信号。


有时,诸种背景崩溃了。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四小时,午饭,又乘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开始”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于一种机械麻木生活的活动之后,但它同时启发了意识的运动。它唤醒意识并且激发起随后的活动。随后的活动就是无意识地重新套上枷锁,或者就是最后的觉醒。觉醒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结果:自杀或是恢复旧态。厌倦自身中具有某种令人作呕的东西。在此,我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厌倦是件好事。因为一切都始于意识,而若不通过意识,则任何东西都毫无价值。这些观点并不包含什么独创之处。但它们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一段时间内,这也就足以概括认识荒谬的起源。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始“烦恼”的起源;同样,时间为着平淡无光生活的日日夜夜而背负着我们。但是,一个我们在其中背负时间的时刻总会到来。我们是向着未来生活着的:“明天”,“以后”“你
到那时”,“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明白”。这些悬而未决的设想值得重视,因为它们最终都是与死亡相关联的。

然而在某一大,一个人确认或者说出他三十岁了。他这就是在显示他的青年时代。但同时,他是相对时间而言立足于青年时代,他在时间中取得他的地位。他承认,他在某一时刻是附身于一条他公开表明要通过的曲线。他是属于时间的,并且属于这突然使他感到震惊的恐怖,他从中认识到他最凶恶的敌人。明天,当他的一切都不被接受时,他把希望寄托于明天。这种肉体的反抗,就是荒谬(注释5)。这是较低等级的感情,而它的怪诞之处就在于:发现世界是“密闭元隙”的,发现一块石头在哪一点上是怪异的,在哪一点上我们认为它是不可还原的,自然,一种风景因为何种密闭无隙性能够否认我们。在任何包含着某种非人因素的美的深处以及这些山丘,这宁馨的天空,这些树的情影,这一切突然在同一分钟之内丧失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幻想的意义,从此就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经过千年沧桑变幻,世界与我们的对立愈加强烈。我们在一瞬间突然不再能理解这个
世界,因为,多少世纪以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是限于我们预先设定的种种表象和轮廓,而从此,我们就丧失了这种方法的力量。世界逃离我们,因为它又变成了它自己。这些被习惯掩饰着的背景又变回为它们所
是的。它们远离我们。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某段时间里,突然感到平日很熟悉的一个女人的面孔变得完全陌生,而他曾经爱恋过她几个月或几年,可能我们还是渴望那些使我们突然置身于孤独之中的东西,只不过时间还没有到。惟一确定的事实是:世界的这种密闭无隙和陌生,这就是荒谬。世人也分泌出非人的因素。在某些清醒的时刻,他们机械的动作,他们毫无意义的手势使得他们周围的一切变得荒谬起来。在玻璃隔板内有个人在打电话,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但却看见他毫无意义的动作:我们不禁会问他为什么活着。这种在人本身的非人性面前所产生的不适感,这种在我们所是的东西的图像前引起的堕落,这种被我们时代的某个作家(注释6)称作“厌恶”的感情,同样也是荒谬。而我们在几秒钟内看到的镜子里的陌生人,我们在自己拍的相片上又看到的熟悉而又令人厌烦的兄弟,同样还是荒谬。最后,我转到死亡以及我们由之产生的感情的问题上来。关于这一点已经论述得很全面了,而对此保留悲伤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对所有人经历的事情产生足够的惊奇,就像无人知晓一样。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死亡的经验。从原始意义上讲,只有被经历的东西才能成为经验,才能使人意识到。谈论其他人的死亡经验,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这是一种替代物,一种思想观点,而我们永远不能过于相信它。这种痛苦的经验是没有说服力的。恐惧实际上来自事件的确定无疑的方面。如果时间使我们畏惧;那是因为它当众示范,结果随之而来。在这里,至少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关灵魂的美好词句通过神经接受了一次它们对立面加在它们上面的考验。灵魂从这惰性的、拍击已不再对之起作用的身体那里消失而去。遭遇的这种原始而又决定的一面就成为了荒谬感情的内涵。从这命运死亡的观点看,无用性显现出来。在安排我的环境条件的血淋淋的数学面前,任何一种道德。任何一种努力都不能先验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我再重复一遍:所有这一切都有人说过或不止一次他说过。我在此只不过是作一简要的概括并且明确地说明这些论题。这些论题几乎出现在任何文学和哲学的著作中,它们也成为日常谈话必不可少的话题。根本不需什么再创造。然而,为了随之能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确定这些论题的明晰性,这是我感兴趣的。我再重复一遍:这些论题并不是荒谬所发明的,而是荒谬所产生的结果。如果人们确信这些事实,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应该走至何处以囊括全部应有结论呢?是应该自愿去死,还是不顾一切地去希望?在此有必要预先对“知”的问题做同样简要的清理工作。

思想最初的活动就是区分真伪。然而,思想从对自己进行反思时起,首先发现的就是矛盾。这是不辨自明的。多少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亚里士多德对此揭示得更清楚、更雄辩了:“可笑的是,这些意见的结论往往是不攻自破的。因为肯定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就肯定了相反结论也是真的,而因此,也就肯定了我们固有论题的谬误性(因为相反结论不允许它是真的)。如果有人说,一切都是假的,那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如果有人宣称,只有与我们的结论相反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只有我们的结论才不是错误的,我们似乎就应该被迫承认无穷的正确的或错误的判断。因
为,作出这个正确结论的人同时说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以此类推直至无限。”这曲折的循环只不过是一种系列的第一步,在这个系列中,关注自身的精神在一种令人晕眩的旋转之中消失了。这些简单明了的悻论使得它们自己成为不可还原的。不管运用什么文字游戏和逻辑学的技巧,理解首先就是统一。精神最深刻的欲望、即使运用最文明的方法,也会与依附于自己环境的人的潜意识感情互相汇合:它是对亲密友爱的要求,是对光明的渴求。对一个人来说,理解世界就是把它归结于人类,给它打上人的烙印。猫的世界不是蚂蚁的世界。“任何思想都是人格化的”,这个显明的道理没有其他含义。同样,作为努力要理解世界的精神,只有当它把现实用思想的语言表达出来时,它才能够感到满意。如果人们承认世界自身也能够去爱、去忍受痛苦的话,那就与世界和解了。如果思想在改变着诸种现象的镜子中能发现一些永恒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一些能够用同一原
则概述这些现象并且能够自我概述的关系一我们就能够谈论精神的一种幸福,享受这种幸福的人们的神话只不过是一种可笑的模仿。这种对统一的思念,这种对绝对的渴望照亮了人类悲剧的重要运动。但这种思念应是一个行为,并不意味着,思念应该立刻被平息下去。因为,但白地讲,如果生活的漩涡把欲望与成功分离开了,我们就可以肯定巴门尼德的“一”(Un)的现实(不论是什么样的“一”),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可笑的
精神矛盾中去,而这种精神肯走了整体的统一并且通过肯定的结论本身证明它期待解决的本身固有的差别和多样性。这另一个曲折的圆圈就足以扼杀我们的希望。

至此,这还是些显明的事实。我还要重复说,这些显明的道理在其自身中并不引人注目,而在人们能从中得出的结果中它们是很令人感兴趣的。我还知道另一个浅显的真理:人是要死的。人们可以列数能从这个道理引出结论的种种思想。在本书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参考我们认为是知道的东西与我们实际知道的东西之间经常存在的差距,应该不断地参考实际的赞同
和伪装的无知——这种无知使我们与那些把我们整个生活都搞乱的思想(如果我们体会到的话)共同生活。


在精神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我们恰恰完全把握住把我们与我们自己的创造隔离开的事实。当精神在其希望的平静的世界中默默无言的时候,一切都显示出来并被安置在精神怀念的统一之中。而这个世界就在这最初的运动中破裂崩溃:无限闪烁的光明向着认识显示。永远不应该希望重新恢复那给予我们心灵平静的熟悉而又宁馨的平面。经过多少世纪的寻觅探索,经过多少次思想家的更新换代,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对于我们的每个认识都是适用的。除了那些职业理性主义者之外,人们今天都不再希望获得什么真实的知识。

如果一定要写一部富有意义的人类思想史,那就应该从人类思想绵绵不绝的悔恨、从人类思想的软弱无能的历史写起。


对于什么人,对于什么东西我能真正地说:“我了解这个!”我能感受到我这深藏的内心,我断定它存在着。这个世界,我能触摸它,而且我还能断定它存在着。我的全部学识就到此为止,其余的需要再建设。因为,如果我试图把握这个我确定的“我”,如果我试图给它下定义并要概述它,那就只会有一股水流从我手指间流过。我能依次描画它能够表现的一切面貌,以及人们给予它的一切面貌:教养、出身、热情,或安静、伟大,或渺小。但人们并不把这些面貌相加起来。这颗心就是我的心,但我总是不能确定它。我对我的存在的确信和我企图提供给这种确信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对于我自身将永远是陌生的。在心理学中就像在逻辑学中一样,有一些事实,但却没有真理。“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这句话与我们的布道者所说的“你要有道德”的话具有同等价值。它们都表明着一种怀念同时也表明一种元知。这是对伟大论题玩弄的贫乏的游戏。这些游戏只有在它们都是相近的严格范围内才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还有一些树,我熟悉它们粗糙的树皮,还有这水,我感觉到它的昧道。这草的香味,这些星星,这黑夜,这些使心灵舒展畅快的夜晚,我怎么能否认这个我感到它的权力和力量的世界呢?但是,这大地的全部科
学知识不会提供给我任何东西以使我确信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科学啊,您曾向我描述过这些权力和力量并且教我把它们分门别类。您概括了它们的规律,这样,我在求知的渴望中感到它们是真实的。最后,您告诉我把这个奇幻无穷的宇宙还原为小小的原子,并把原子还原为电子。这一切都对,我等待您继续下去,但是,您对我说过有一个看不见的行星体系,其中电子围绕着一个核运转。您对我解释这个带有想象图像的世界。我于是承认您从这个世界来到诗的世界:而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个诗的世界。我是否有时间为此而气愤呢?您已经改变了您的理论。于是,应该告知我一切的科学最终陷于假设,阴暗的清醒最终陷于隐喻,而犹豫不定则化解为艺术作品,为什么我曾需要花费那么多的力量呢?这些山丘柔和的曲线和晚上放在跳动的胸口上的手教会我更多的东西。我于是又回到了我的开始。

我知道,如果我能通过科学来把握现象并概述它们,我就不能同样地理解这个世界,当我熟知世界的全部地形之后,就不可能再进一步了。科学啊,您让我在确定元疑的然而于我毫无用处的描述与那些声称有教于我而又不确定的假设之间加以选择。我对我本身、对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为了完全解放我具有一种从它肯定自己时起就自我否定的思想,那这个我在其中只有放弃求知和生活才能获得平静的环境,这个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在其中处处碰壁的环境,它究竟是什么呢?欲求,就是引发起种种悖论。一切安排有序,为的是使这种被毒化的平静得以诞生,这种平静是无虑的情感,心灵的麻木或死亡的结果。

知以它的方式也告诉我这个世界是荒谬的。它的对立面——盲目的理性宣称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而这毫无用处,虽然我也曾期待着理性的证明,希望理性是正确的。但是,尽管经过了那么多的显赫盛世,尽管我们的先人中不乏能言善辩之才,我还是明白理性结论是错误的。至少可以说,如果我不能知,那就没有幸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诚实的人认为这种实践或道德的普遍理性,这种决定论,这些用来解释一切的范畴很有滑稽可笑之处。它们与精神毫不相于。它们否认被禁锢着的深刻的精神真理。人在这个混饨不清、有限的世界里获得了他自身命运的意义。非理性的人们站了起来,并且始终不渝地围绕着这个意义。荒谬的感情由于重新获得业已变化的审慎的洞察力而变得清晰明确。我在前面曾说过这世界是荒谬的,但论述得过于简单。这个世界本身并不合乎情理,这是人们所能说的一切。但是,所谓荒谬的东西,是这种非理性因素的较量,是这种狂热追求光明的冒险,而对光明的召唤在人的灵魂深处震荡回响。荒谬在于人,也同样在于世界。它是目前为止人与世界之间的惟一联系。它把人与世界互相联系起来,犹如共同的仇恨能够把诸个存在联系起来一样。这就是在我的遭遇并没有继续下去的情况下我能在这个世界中辨别出来的一切。

我们要在这里耽搁一下:如果我相信这支配我与生活的关系的荒谬感是真实的话,如果我相信在世界舞台前面控制住我的这种感情,相信把科学探索强加于我的这种洞察力,我就会把一切都贡献给这些信念,而且还应该正视它们,以便能够把握它们。我尤其应该根据它们调整我的行为,并且在它们的一切后果中继续我的信念。我这里谈到诚实。而我事先要考虑的是思想是否能在这荒漠之中生存。

我已经知道,思想至少是己进入了这片荒漠,它在荒漠中找到了自己的食粮。在荒漠中,它懂得了它至此是沉浸在幻想中。它曾为某些人所思考的最急迫的人生问题的题目提供过理由。

自思想被承认的那一刻起,荒谬就成为一种激情,一种在所有激情中最令人心碎的激情。但是,了解人是否能怀着他的诸种激情生活,了解人是否能接受这些激情的深刻规律——即它们在迸发出来的同时也燃烧了心灵——这就是全部问题所在。但这还不是我们马上要谈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对荒谬体验的中心问题。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谈到它。而特别应该认识那些从荒漠那里诞生出来的主题和冲动。这里只需简单地概述一下它们的情况。今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主题与冲动。而过去,总是有许多人要为非理性的权利辩护。人们可能称之为卑贱思想的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生命力。虽然,理性主义对它进行的多次批判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些荒谬的体系又见兴起,它们想方设法要压倒理性,其气势似乎表明它们在过去就略胜一筹。但这并不是说,理性的有效性的例证和希望的蓬勃热情势均力敌。在历史的范围内,这两种态度各自保持的稳定,说明了人——他在意向统一的召唤与他从使他窒息的围墙内所能获得的清醒之间心力交瘁——的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历史上也许从来没有任何时候会像我们今天的时代那样猛烈地对理性进行抨击。自从查拉图斯特拉疾呼:“这理性出乎意料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贵族,当我说,任何永恒的意志都不曾想超过它的时候,我已把它交还给世上的一切。”自从克尔凯廓尔染上不治之症:“在这致死的痛苦之后一切皆空”之后,表现非理性和宗教思想的各种论题应运而生,不过不应该忽视他们二人的差别。从雅斯贝尔斯到海德格尔,从克尔凯廓尔到舍斯托夫(注释7),从现象学家到舍勒(注释8),在逻辑学和道德范围内,构成了由幻想作为联系的一个精神家族。尽管这些人由于各自不同的方法和目的而存在着各种矛盾对立,但他们都致力于去阻挡理性的所谓光明之路,而去寻找一条直通真理的道路。我这里设定的是已被认识和已经体验过的思想。不论人们的欲望是或曾经是什么,他们所有的人都是来自这个充满矛盾、对立、焦虑或软弱无能的难以言状的世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至此已经揭示过的。应该说,对他来讲特别重要的也是能够根据这些发现所作出的结论。另外,分别地考察这些发现也是同等重要的。但现在,我们只是要谈论他们的发现和他们首创的经验,只是要评价他们的共同点。如果说,这样做就可以论述他们的哲学是非分之想的话,那么这无论如何足以
并且可能显示他们共同的气质。

海德格尔冷静地观察了人类命运并且宣告这种存在是卑微低下的。而惟一的实在,就是在生物进化系统中的“烦”。对于被抛到世界上的人以及他的欢乐来说,这“烦”是一种短暂而又难以捉摸的畏惧。但当这种畏惧觉悟到自身时,它就变成为焦虑——清醒的人的一种常态气质,而存在就置身于这气质之中的。这位哲学教授无所畏惧地用世界上的语言写道:“人的存在最终的与有限的特性比人本身更为重要。”他对康德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兴趣只在于认识被“纯粹理性”限制的特性。因而通过他的理论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不再能提供给焦虑的人以任何东西。”他
认为这种“烦”实际已达到超越情理范畴的地步,以致他只考虑到“烦”并且只谈论这“烦”。他列数了“烦”的种种表现:平庸的人企图在自己身上缓和并减轻“烦”的时候所产生的厌倦,思想在沉思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怖。海德格尔同样没有脱离荒谬的意识。对死的意识,就是“烦”的召唤,于是,“存在通过意识的媒介向自己发出一声召唤”。对死的意识就是焦虑的声音,而且它恳求存在从自己无名人身份的失败中恢复回来”。

海德格尔还认为,不应当沉睡,而应当保持清醒直至消亡。他本人就是在这荒谬的世界里坚持生活,但他特别指明这个世界是没落腐败的。他在断壁残垣中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雅斯贝尔斯对任何本体论都失去信心,因为他断定我们身上的“天真”已荡然无存。我们不能够得到任何可以超越各种显象之间的生死赌注的东西。他知道,精神的结果必是失败。他顺沿历史加在我们身上的精神遭遇长河徘徊不前,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每一种制度的缺陷,揭穿了那可解救一切的幻想和赤裸裸的说教。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里,人们已经揭示认识
是不可能的,虚无显示为惟一的实在,无可解救的失望成为人的惟一生活态度。雅斯贝尔斯企图在这个世界中重新获取导致神学玄秘的阿里乌斯教的线索。

至于舍斯托夫;他的全部作品都是那样出奇的单调、沉闷,都在不厌其烦地论述同样的事实。他在作品中坚持不懈地揭露那个天衣无缝的体系——这世界上最普遍的理性主义,他认为它最终要与人类思想的非理性因素相遇。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利用讥讽的明证、利用理性主义中可笑的矛盾以贬低理性。他只关心一件事:抗辩——不论是对心灵的还是精神的历史的抗
辩。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关死刑犯的体验,通过尼采精神横冲直撞的种种遭遇,通过哈姆雷特的诅咒或易卜生对贵族辛辣的揭露,舍斯托夫发现、揭示并赞扬了人类对世界上无可救药的丑恶现象的反抗。他否认理性的合理性、而且他只是在这黯然无色的荒漠之中才开始他的行程,在这片荒漠里,一切信念都已化为僵石。

克尔凯廓尔大概是这些人中与荒谬联系最紧密的。至少在他活着的一部分时间内,他不但发现了荒谬,甚至于体验了荒谬。他说:“最确实的无言,不是沉默,而是说话。”因而,他首先确认没有任何一个真理是绝对的,也没任何一个真理能够满足一个不可能自在地存在的存在。我们熟知唐·璜,他的名字和故事矛盾不知改换了多少次。他还写过“有益的谈话”和大儒唯灵主义的教科书“诱惑者的日记”。他拒绝抚慰、道德及一切息事宁人的原则。他对这根他在内心深处体验到的芒刺,并不只是限于减轻它带来的痛苦、而是相反,他要唤醒它,并且要在饱经沧桑的人心满意足而又毫无希望的欢乐中,逐渐建立起清醒、否定。造作的概念,建立一种魔鬼附身的范畴。这张同时是温柔而又冷笑着的面孔,这些伴随着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而突如其来的改宗、这就是与一种超越它的现实搏斗
的荒谬的精神。克尔凯廓尔的精神遭遇引起世人众说纷纭,这种遭遇也同样始于一种混沌迷离的体验,这体验被剥去了伪装并且开始发生其最初的混乱。

在另一方面,也就是在有关方法的问题上,胡塞尔及现象学者们恢复了世界的多样性并且否认理性的超越能力。由于他们,精神世界大大地丰富起来了。玫瑰花瓣、里程碑、人的双手与爱情、欲望或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思维,这就不再是统一,不再是在一个伟大原则之下使显象变得熟悉起来。思维,就是重新学会看。学会成为专注的,就是指挥其意识,就是运用普鲁斯特的方法把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想象都变成一块特权领地:奇怪的是,一切都享有特权。能够证明思想正确的东西就是它极端的意识。胡塞尔要比克尔凯廓尔或舍斯托夫更积极些,他的分析从根本上否定了理性的经典方法,他消除了希望,向真理与心灵展现迅速繁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丰富性包含有某种非人的东西。这些途径或者通至一切科学,或者到达不了任何科学。就是说,在这里方法比结果更为重要。关
键在于“一种认识的立场”而不是一种补偿。我再重复一遍,至少开始时是这样的。

我们怎能体验不到以上这些思想家之间的亲缘关系呢?怎能看不到他们是聚合在一个享有特权而又痛苦的领她的周围,而在这领地范围内,希望不再有其地位呢?我要求一切都解释清楚,或者就什么都不解释。但理性面对这心灵的呐喊一筹莫展。被这种压迫唤醒的精神探索寻觅,但是只看到了种种矛盾和不合理的现象。我所不理解的东西就是没有理由的。世界就充满着这些非理性的东西。单独地看这个世界,我不明白它独有的意义,它只是一个庞大的非理性世界。只要能说一次:“这是明白的!”那一切就会得救了。但这些思想家们争先恐后地宣称:没有任何东西是清楚明白的,一切都是杂乱元章的,而人只保留了他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封闭他的一堵堵围墙的明确认识。

所有这些经验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也是互相渗透的。已到穷途末路的精神应该持有一种判断并选择自己的结论。这就是自杀和回答的所在。但是,我要推翻探索研究的次序并且从知的探险出发以回溯到日常的行为上去。这里援引的经验诞生于那不应离弃的荒漠。至少,应该知道这些经验直至何方。在人的努力这点上讲,人是面对非理性的东西的。他在自身中体验到了对幸福和理性的欲望,荒谬就产生于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这是我们绝不能忘记的,也是我们应该紧扣不放的问题,因为一种生活的全部结果都可能由此而生。非理性因素,人的怀念以及分别与这二者一起涌现的荒谬,这些就是这场悲剧的三位主角,而这场悲剧必然会与那存在能够承受的整个逻辑学一起结束。

 

back top

 

这里是CZY的云南探索。内容不断更新,欢迎再来!

URL:http://www.czy.itgo.com/

Send mail to yunnan@czy.itgo.com with questions or comments about this web site.
最近更新时间: 99-08-10